中國能建推行基礎“334”工程以來,中能裝備華電華源公司以基礎“334”工程行動方案為指導,堅持全面數字化轉型是彎道超車的決勝武器,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全面提高生產管理全過程的數字化能力,培育數字化轉型思維和理念,促進以數據為核心的新型產品與服務創新。
華電華源公司結合工作實際建立健全了基于項目設計、生產、運行、服務全壽命周期的數智化賦能平臺。
一、設計階段:蓄冰裝置設備選型
在設計階段采用蓄冰裝置設備選型。設備選型模塊以公司自主產品——蓄冰裝置設備選型為計算基礎,拓展匯總了制冷主機、水泵、板式換熱器及冷卻塔等中央空調系統全系列主要設備的參數計算及選型,為冰蓄冷系統的設計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為方案預算、能耗計算等模塊提供強有力的計算支撐。
二、生產階段:智能web組態自控系統
在生產階段采用智能web組態自控系統。為打破傳統項目PLC自控系統數據封閉且上網難度大的現狀,公司自主研發并結合技術引進開了智能web組態自控系統。系統在瀏覽器端即可完成便捷的人機交互,簡單的拖拽即可完成可視化頁面的編排設計。具備延續性、可擴展性、封裝性(易學易用)、通用性、開放性等技術特點。
三、運行階段:負荷預測優化控制
為保證蓄能系統按設計初衷運行,確保其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配備負荷預測優化控制軟件模塊是必不可少的。公司自主知識產權的負荷預測及優化控制計算模塊處于業內領先水平,已在多個項目實例中應用,節能效果明顯。其中負荷預測模塊采用統計模型和模糊理論,分析以往運行數據的規律與變化趨勢并結合預測日的天氣等對負荷影響較大的因素進行修正,得出預測日的預測負荷。模糊理論主要針對實際運行中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導致采集的部分數據出現錯誤,或者根本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負荷變化的真實規律,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模糊過濾,模糊處理,使預測結果更能反映實際規律,預測更穩定。優化控制則是建立系統的能量流模型、各耗能單元之間的能量耦合關系,列出系統能量運行時的約束條件;以系統實時綜合能耗(運行費用)最小化為目標,以預測負荷與計算依據,并實時跟蹤空調負荷的變化,采用合適的尋優方法,實現系統綜合耗能最小。
四、服務階段:運行維護管理
運行維護管理模塊通過數據采集和數據診斷分析報警模塊對現場的數據進行24小時自動監測,一旦發現數據異常立馬報警,同時對常見數據異常(如通訊中斷、數據跳變等)通過運維服務信息化系統以短信和微信消息兩種方式發送報修單給相關維護人員。同時對一些疑難數據異常,通知數據中心自控工程師進行人為診斷解決,解決數據可靠性和時間久了系統癱瘓問題;通過該平臺功能模塊,數據中心專家實時監測每個項目的運行情況,一旦發生異常,專家進行人為確認和分析,給出優化或者維護方案,通過運維服務信息化系統,下達明確解決思路的任務單給相關維護人員,確保能源管理系統給項目現場起到優化運行作用,同時解決現場因為服務人員技能素質不到位導致維護優化落實不到位情況;通過服務信息化管理功能,對每筆從報修到服務結束整個流程進行跟蹤,并為月底的考核提供依據,監督服務質量。
全壽命周期的數智化賦能平臺以自主研發為主,公司研發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統籌謀劃平臺建設的頂層設計、技術架構、業務流程、應用體系等,打造行業標桿。按照 “全打通、全歸集、全共享、全對接”要求,以大平臺、大數據、大系統為導向,跨區域、跨系統、跨層級歸集共享各項目設備運行及服務數據資源。建立與客戶互動的大數據采集、監測分析、能效提醒、故障告警、服務評價等傳遞機制,引導客戶通過平臺參與項目的運行管理監督,為推進公司由傳統工程集成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的數字化轉型邁出關鍵一步,同時也為公司數字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和用戶基礎。